查看原文
其他

文徵明的逆袭:8岁不会说话、30岁屡试不第、90岁成一代男神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菊斋 Author 任淡如

点击上方🔝蓝色小字,关注耳朵里的博物馆

耳朵里的博物馆

和朋朋哥哥

爱上博物馆


本文转载自菊斋(ID:juzhai02)

转载请联系菊斋


“好想出去玩啊……这时候的石湖可凉爽了,约不?”


“如果去城外太远的话……去天民兄的浒溪草堂成不成啊?很久不见天民兄,我可有点想念他(家的私房茶)了……”


“要不你们过来玩也成啊……”


一起玩的人,

就这样被文徵明画进了画里。

和其它山水画里作点缀的小人儿不同,

他的小人儿是活泼泼的,

好象就在画里生活,一看就让人欢喜。


他的画里,

没有愤怒,没有悲伤,没有狂喜,

没有宗教情绪,也没有哲学思索。

只有闲适的小人儿,在山水间逛吃逛吃。


他就这样舒舒服服地活到了九十岁。

九十岁的他,

沈周、唐寅、仇英

并称画史上的“明四子”;

和祝允明、唐寅、徐祯卿

并称诗史上的“吴中四才子”;

祝允明、王宠

并称书法史上的“吴中三子”;

诗文书画无一不精,人称是“四绝”全才。


所有曾经笑他笨、

怀疑他智障的人都没熬过他……


 1 


我年少时看《射雕英雄传》,有时候忍不住疑心,金庸写郭靖这个人,是不是照着文徵明的模子套出来的。


他们都很笨。


郭靖6岁才会说话对不对?


文徵明比他还猛。书上说文徵明2岁不会说话,6岁站立不稳,8、9岁了还口齿不清,11岁才学会好好说话……


一个官宦人家的孩子啊,骆宾王7岁就会写“鹅鹅鹅”了啊,孔文举10岁就怼死大夫陈韪了啊。


26岁开始,文徵明去参加“岁考”,一直考,考到53岁,整整27年啊,交过10次答卷,一次也没考上,一直都是个秀才身。


怕是亲戚们都在暗地里偷偷嘲笑这个笨孩子吧。


然而他有个很了不起的父亲,这父亲不但放任儿子,不着急,不打骂,而且笃笃定定地说:“儿幸晚成,无害也。”又说:“子畏之才宜发解,然其人轻浮,恐终无成。吾儿他日远到,非所及也。”


▲“我爹说得不错呦,真是个大预言家。”


 2 


这个子畏,就是唐寅唐伯虎。


郭靖有个同年生的发小杨康,文徵明就有个同年生的发小唐寅。


杨康聪明得不得了对吧。唐寅也是那种聪明得气死人的小孩。平时贪玩不做作业,一旦正经考起试来,就是学霸。他16岁就考中苏州府秀才第一名,四海轰动,29岁又考中应天府举人第一名(解元),让人觉得,过完年中状元简直是分分钟的事。


然而,文徵明的这个发小,唐寅,命运和杨康一样一样的!前半生得意无比,后半生潦倒落魄得你都不敢相信,最后抑郁,失落,卒。


幸而唐寅还有文徵明这个忠厚木讷的发小,唐寅得意的时候文徵明不嫉妒,唐寅倒霉的时候,文徵明不嫌弃,千方百计鼓励他振作。


唐寅55岁就死了。唐寅死后,文徵明还活了很久,无论是声名还是成就,都把比他聪明得多得多的唐寅甩了几条街,他90岁死时,已然是画史上的“一代大宗师”、书法史“明朝第一人”。


▲文徵明 溪山幽居图(山庄客至图)

1552年 83岁 辽宁省博物馆


▲文徵明 琵琶行图(局部)

1558年 89岁 台北故宫博物院


 3 

笨小孩文徵明是怎么逆袭成功的?


无他,老实耳。


文徵明身体力行地解释了一句老话:老实人得天下。


19岁,文徵明在苏州官学读书,字写得很差,老师给他的评级是三等……文同学被刺激到了,决心挽起袖子,天天临写《千字文》,数量是:每天十大本(写过字的你们应该晓得,这是一个什么概念)


老实人认死劲。文小同学把这个晨起练字的习惯一直死死保持到文老太爷,九十岁仍能写精整爽利的蝇头小楷。


▲文徵明 小楷跋万岁通天帖(局部)

1557年 88岁


平时他写书信简札,都用蝇头小楷来写,笔画细若毫发,结体工稳停匀。如果写错一点,就一定重写。


旁人看了都觉得麻烦,劝他说:“看得懂就可以了,何必这么费事呢?”


他们并不晓得,文徵明写的,不是信,是作业……


从22岁开始跟南京太仆寺少卿李应祯学书,再加上这样的老实死磕,没有几年,文徵明的书法就远近闻名了。


▲文徵明 小楷琴赋(蕉石鸣琴图跋 局部)

1528年 59岁 无锡市博物院


温润秀劲,法度谨严,意态生动。


哎这样的字真的是,任谁看了也要心生欢喜的吧。


当然文徵明不只会写小楷,他兼善篆、隶、楷、行、草诸体。他狂起来的时候是这样子的:


▲文徵明 草书湖光披素练诗卷(局部)

1529年 60岁


纵逸遒伟、灵动激荡,点画苍劲有力,结体开展奔放、张弛有致,气贯神溢!


很有点老夫偶发少年狂的感觉有木有。


不过文徵明到底是内敛的性子,没有像他的老师沈周那样,一路向粗头乱服狂奔而去……


沈周自中年以后,愈来愈粗放,“细沈”就没有再回到“粗沈”过,文徵明不一样,时而粗,时而细,“细文”“粗文”交替出现,青绿水墨轮番上阵,工笔写意任性切换,人物山水样样皆能……所以明四子中,只他与沈周并驾齐驱,继沈周之后成为吴门领袖,长达50年之久。


19岁学画,20岁拜在沈周门下,90岁写着字忽然仙去,70年啊,手里的笔他就没有停下来过。


▲文徵明 雨余春树图

立轴  纸本设色  94.3 x33.3厘米

1507年 38岁,台北故宫博物院


《雨余春树图》是他早期的细笔佳作。


这一年他38岁,受沈周影响尚深。


全图师沈周青绿山水法,以赭石染平台山坡,以赭墨分面,再以青绿分染,皴少染多,层次分明。人物林木用笔尚稚拙,但已呈现出清雅的面目。


这是他送给北上友人濑石的留别之作。



▲文徵明 湘君湘夫人图 

立轴 绢本 设色  100.8 x 35.6 厘米

1517年 48岁 北京故宫博物院


这一卷《湘君湘夫人图》写于1517年他48岁时。


文徵明画人物很少很少,这一回,他原本也不想自己画的。仇英从太仓来,文徵明请他画一幅湘君湘夫人,好送给王宠。


仇英画是画了。可是,老文不满意啊!


他重新画了一张饶有“古意”的。


画面上湘君、湘夫人一前一后,前者手持羽扇,侧身后顾,似与后者对语,风神意韵,直越元明而远追东晋顾恺之。


(顾恺之的画,晋人的评价是:“有苍生以来所无”……)



▲文徵明 林榭煎茶图 天津博物馆

手卷  纸本设色  28.6x238.5厘米


《林榭煎茶图》卷尾署"徵明为禄之作","禄之",是苏州著名书画家王谷祥。这是文人雅集、唱和酬酢留下的印记。在文徵明多年的生涯中,文人雅集、唱和酬酢可是很重要的。


此画介于粗细之间,粗的地方疏朗开阔,细的地方笔墨精到,不遗余力,山石画法尤吸人眼睛,花青、赭石色染后,焦墨干笔反复皴擦,墨色浓重。正是亦粗亦细,工写结合,好一番收放自如。


▲文徵明 仿赵伯骕后赤壁赋图 

1548年 79岁 台北故宫博物馆


79岁,文徵明给徐缙画了《仿赵伯骕后赤壁图》。


说起来唏嘘,徐缙收藏有赵伯驹《后赤壁图》,官吏索取献给严嵩之子世蕃,徐缙不愿给,文徵明劝他不要因此惹祸,就为他画了这一卷青绿仿制品。


说是仿自赵伯驹,然而画中色调的处理,青绿的铺陈,浓而不腻,已然是元代以后文人青绿山水的画法。在侬丽的色彩中,别有一番文徵明自己的淡雅风致。


▲文徵明 玉兰图卷

1549年 80岁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


80岁时的《玉兰图卷》,是文徵明在庭院漫步,突然闻到了沁人心脾的花香,于是画兴大发,“戏笔”而作。画法依然秉持了文徵明擅长的工笔和写意相结合的画法,这是陈淳和徐渭大写意花鸟画的先河。


▲文徵明 桃源问津图卷(局部)

手卷  纸本设色  23x578.3厘米

1554年 85岁 辽宁省博物馆


1554年,文徵明85岁。不仅沈周已经谢世多年,而且唐寅和仇英也相继故去。


文徵明用沈周处学来的粗笔法画了这卷《桃源问津图》。


虽是粗笔,然而细加端详,亦是格外严谨,绝无流俗之笔——苍劲浑厚而不失温润,粗而不怪,简而不率,笔墨没有干枯狂燥之弊,勾皴点染巧妙地运用了书法用笔。


这是文徵明粗笔山水的高超过人之处。


▲上图:文徵明–幽兰(1527年58岁)

下图:文徵明–墨竹(1558年89岁)


文徵明的兰竹也负盛名。他画兰,取赵孟坚的繁与郑思肖的简,合二为一,并糅以自己高超的书法线条,通过变化莫测的提按,将兰草的飘逸、婀娜、刚柔、翻卷表现得十分传神,迎风绝尘,满纸幽香,令人惊叹。他的竹也与前人不同,锐利劲挺,不求其秀,人称“喜气写兰,怒气写竹”。


当然,人家文徵明娶的媳妇,她外公是夏昶啊。


夏昶以画竹闻名,他的竹子在当年就卖得很好,还在活着的时候,就有“夏昶一箇竹,西凉十锭金”之谣。


文徵明的楷书和竹子,大概多少跟夏昶是有关系的。


 4 


话说回来,文徵明再会娶媳妇,我们也学不了啊。


我们可以鼓励自己学的,好象就是一天十大本……


看看上面的小楷、行草、细文、粗文、亦粗亦细文、青绿、花鸟、兰竹、人物……是不是觉得很励志。


如果连这也学不了……好吧,好像只能跟文徵明学逛吃逛吃了。


文徵明画里的这些逛吃逛吃,我超级喜欢。


▲文徵明 关山积雪图

1528年 59岁 台北故宫博物馆


雪白假期之山中岁月。


1528年,文徵明59岁,这年冬天,他和王宠借宿在苏州上方山的楞伽寺,那年苏州下了很大的雪,“积雪盈尺”,王宠不知道是不是有备而来,“出佳纸索画”,文徵明本来就爱雪景,欣然从命,乘兴作《关山积雪图》。


▲文徵明 惠山茶会图

纸本 设色 21.9×67厘米 

1518年 49岁 北京故宫博物院


一日游之无锡惠山泉。


无锡惠山有个“天下第二泉”,是唐代的“茶圣”陆羽评定的,认为这泉水煮出来的茶特别好喝。


文徵明很爱喝茶。


1518年清明时节,正是新茶上市的时候,文徵明与好友蔡羽、王守、王宠、汤珍等人跑到无锡惠山,在山麓的“竹炉山房”取泉水烹茶,吟诗唱和,留下一段佳话佳画。


茅亭泉井旁,文徵明和友人席地而坐,一个展卷颂诗,一个聆听;茶几上放着各种茶具,几个茶童,有的备茶,有的照顾茶灶,山路上还有人迤逦而来。


明人饮茶成风。文徵明更是毕生嗜茶,常以唐代的卢仝自况,诗文书画四绝中,传世的茶诗、茶画不计其数。


▲文徵明 品茶图

1531年 62岁 台北故宫博物院


来来,一起到我的山中茶室喝个茶。


“山中茶事方盛,能饮一杯无?”


1531年谷雨过后,文徵明在林中茗舍煮茶接待陆子傅,茅屋正室中内置矮桌,桌上只有一壶二杯,主客对坐,相谈甚欢。这便是文徵明、陆子傅二人。


陆子傅就是陆师道,这年大概二十岁,和文徵明亦师亦友。


这个草堂,是文徵明常与好友聚谈品茗的地方,“以斗室相傍山斋,内设茶具,设一童专主茶役,以供长日清谈”——颇符合文徵明对茶室的要求,在这里读书看画,寒宵独坐,接友待客,长日清谈,真真美事。


▲文徵明 浒溪草堂图

纸本 设色  26.7×142.5厘米

1535年 66岁 辽宁省博物馆


浒溪草堂之常常去玩。


这幅图画的地方,是沈天民的浒溪草堂,文徵明经常和友人在这里雅集。


沈天民世家浒墅,后来虽生活在城区,但仍不忘先祖的桑梓生活,便在城中修建草堂,取名为浒溪。


沈天民好客,于是家中常常高朋满座,看,有人已经坐下来和主人聊天了,还有人在过桥,有人乘舟而至……


▲文徵明 真赏斋图

纸本  淡设色  28.6×79厘米

1549年 80岁 上海博物馆


华夏家的霸气雅集。


虽然还是有茶童,不过,到真赏斋只喝茶就真的太浪费了。


华夏是江南重要的收藏家,人称“江东巨眼”,真赏斋是他隐居无锡时在太湖边荡口鹅湖东沙泾造的私家斋园,藏有诸多法帖名画、金石鼎彝,当时名流几乎都去过他的住处作客,其中沈周、文徵明、祝枝山更是常客。


注意看中间这张,这次在书案上展开的,没有万儿,也有八千呗。童子手里还捧了一卷物事。左室无人,满满当当的都是书籍简牍。


▲文徵明 游吴氏东庄图

纸本  设色  73.2x34.6厘米

1513年 44岁


到东庄过个故地重游的初夏。


1513年五月初六,大约端午前后,文徵明与吴爟、蔡羽、钱同爱、汤珍、王守、王宠、东禅僧德璇八人同游东庄。


东庄是吴宽父亲吴融在葑门内的别墅。


文徵明跟吴宽学文,跟沈周学画,而沈周和吴宽呢,一辈子都是好基友。吴宽、沈周和文徵明,在东庄交游唱和、赏花品茗、晴耕雨读的日子想起来多么美好。


1513年两位师父都不在了,但文徵明和东庄的感情却仍在。归来后,文徵明就画了这张《游吴氏东庄图》送给吴宽侄吴弈。


这基本上也就是“东庄十友”的一次雅集了。


▲文徵明 拙政园图册

1533年 64岁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


来,来,来,拙政园就是我家。


我们男神对拙政园的感情不要太深!


正德初年,御史王献臣官场失意回乡,寻了一块地建园子,眼光毒辣的他寻的这块地,是唐代陆龟蒙的宅第,元代的大弘寺。


王献臣的拙政园造好后,便邀文徵明来玩,文徵明对园子表示出极大的兴趣,写了《王氏拙政园记》,画了《拙政园图三十一景》(1533年),并为每一景点题诗一首,还在东面一角亲手栽种了一棵紫藤。


从《拙政园图三十一景》来看,拙政园的每一寸地、每一株草,文徵明大概都研究了一遍……



就这样,一直逛吃逛吃到老吧。


 5 


嘉靖三十八年己未(1559)二月二十,90岁的文徵明正为御史严杰母书写墓志,写着写着,执笔端坐而逝。


他没有任何痛苦地走了。想来,他在世间,也没有任何放不下。


他的死和他的生一样安然恬适。


城中尘土三千丈,何似两翁麋鹿踪,隔浦碧山供一笑,离离自领晚凉风。这是他在《松荫对坐》中的题识。


也恰似他的一生,闲淡,从容,与世无争。


他在拙政园东面一角亲手栽种的紫藤仍旧茁壮地成长着。


后来拙政园屡易其主,紫藤却生生不息,每年,拙政园的文藤,都是此城独一处的风景。


四百多年了,别来无恙么。



微信改版后怎样快速找到我们:

1.点击文章顶部蓝色字体“耳朵里的博物馆

2.点击页面右上角“···

3.点击“设为星标


● 关注好展览 ●

成都的6个大展“闪瞎眼”

重磅,西方艺术500年都在这!

最大的“拿破仑特展”到魔都


● 轻松涨知识 ●

史上最强看展工具,对比检索世界文明

千年古迹居然被BBC“拆”着玩?

80后才子画家笔下的灵魂想上天!


后台回复 见面礼

免费获取往期海量博物馆资源

你好,我是朋朋哥哥

青少年博物馆教育推广人,阅读推广人

我希望为更多家庭缔造一座“耳朵里的博物馆”

看展攻略 / 国宝故事 / 世界文明 / 艺术启蒙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